查看原文
其他

网络游戏:孩子成长的良药还是毒药?

人民政协报 政协君 2022-01-14

 

本期推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话题之《该不该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》。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讨论中,委员们以甲方和乙方两种不同立场参与讨论,希望读者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,从而因材施教、宜情选择。


召集人

丁伟,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,原文化部副部长

主持人:

朱永新,全国政协常委、副秘书长,民进中央副主席

本期参与讨论委员(按出场时间顺序):

刘慕仁:全国政协常委,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,民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

王    欢:全国政协委员,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

雷鸣强:全国政协委员,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

倪闽景:全国政协委员,上海市教委副主任

张连起:全国政协常委,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、资深注册会计师

张兴赢:全国政协委员,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

阎晓宏: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



甲方:孩子玩网络游戏好处多


刘慕仁: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。网络游戏有娱乐功能也有教育功能。网络游戏有好的游戏和不好的游戏。好的游戏有利于孩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接受教育,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,从而提高孩子学习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。所以,社会要开发应用好的网络游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,避免孩子接触不良的、不适合的游戏。王欢:游戏是一种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文化中的普遍现象,但游戏对于儿童而言又具有特殊意义,它既是儿童发展的一个方面,也是儿童发展的源泉。游戏对于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最佳学习效果至关重要,尊重儿童的游戏就是尊重“全面发展的儿童”。孩子玩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好处:生理的需要——放松心情、缓解压力。孩子适当地玩适龄的网络游戏可以宣泄情绪、放松心情、减缓压力;归属的需要。网络游戏尤其模拟类游戏,类似于一个虚拟社会,孩子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建立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,这也让孩子能够在游戏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归属感;自我实现的需要——在游戏中找到精神寄托。孩子在网络游戏中完成了虚拟的自我实现过程,主要表现为游戏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,丰富的社会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培育,高峰体验得以亲历等,这种种感受可以使孩子在网络中弥补自我实现的缺失。特别是孩子遇到挫折时,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,找到快乐。朱永新尽管人们对网游或者数字游戏有着不同的看法,但是,对于游戏蕴含的追求自由与创造、勇于挑战与闯关、遵守规则与约定、享受愉悦与幸福等特有的功能是没有异议的,这就是游戏精神的本质。人们经常把游戏视为学习的敌人。因为总是担心游戏占用了学习的时间,殊不知游戏本身可以用来学习,“游戏化学习”或者“学习游戏化”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一个热门词汇。很多游戏,让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有趣,学习的过程也充满乐趣。雷鸣强:网络游戏是科技人文进步的产物,科学、适当、有度运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。孩子适度玩网络游戏有以下好处:第一,锻炼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。研究发现,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空间表征、视觉注意等方面能够有所加强。第二,青少年由于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阶段,必然要从所接触的所有环境中去学习生活,而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使他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。在这个环境中每个成员的起点都是平等的,完全要靠个人的努力获得进步。第三,网络游戏具有书面语言、匿名性、多对多、即时性、范围广、自由度高等特点,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。倪闽景:首先我们有一个共识,就是孩子需要游戏,孩子们在游戏当中成长。现代社会也和几十年前不同,有了一个无限的虚拟世界,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,它已经成为孩子们未来生活的重要部分。孩子们在网络游戏中学会了虚拟世界的交往,这是十分重要的生存能力。另外,很多孩子在网络游戏当中也会学到很多历史知识、科学知识、谋划、协作、坚韧和规则意识,甚至学会了外语和计算机语言。一些设计类游戏、射击类游戏、格斗类游戏对于学生未来工作的环境、未来战争环境,提供了一个启蒙性的影响,这是传统游戏无法替代的。还有,游戏本身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职业,这和从事唱歌跳舞是一样的。现在电游产业快速发展,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行业。现在有很多孩子在网络游戏中扮演教练角色,已经开始成为导师,未来社会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以游戏为生,就如我们每天工作觉得十分有意义一样。

乙方:孩子玩网络游戏危害大


张连起:过度地玩网络游戏会影响生活、学习;长时间玩带有充值类型的网络游戏,会产生不良的攀比心理,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担。沉迷于网络游戏会降低学生的生活质量,容易陷入网络世界的旋涡无法自拔、人性产生扭曲,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合并化。长久地玩网络游戏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。雷鸣强:由于当前学生的自控能力,家庭、学校的控制能力不足,导致孩子们过度沉迷网络游戏,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。12—16岁的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。虽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,但既往研究显示,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0.7%—27.5%,其中不乏一些极端案例。沉迷网络游戏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:第一,对眼睛不利。年幼的儿童视神经和视网膜处于发育不完善阶段,一旦受到损伤,将终身无法修复;第二,对脊柱发育不利。儿童时期是骨骼发育成型时期,若经常不注意姿势,容易造成骨骼尤其脊柱变形,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;第三,经常玩网络游戏,较少运动,热量堆积,容易导致儿童身体肥胖和行动迟缓。网络游戏的趣味性使不少儿童爱不释手,乐此不疲,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作息,并会助长一种消极、被动依从的态度和习惯,阻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。沉迷网络游戏也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:不利于儿童认知的健康发展,不利于童创造性、想象性思维的发展,不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,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

利弊共存,关键在把握好“度”


张兴赢:当前因网络游戏造成的各种弊端,其实都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因孩子过度沉迷。实际上,网络游戏作为新科技时代下的一种产物,如果能加以合理利用,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正面教育作用的。所以,关键还在于成年人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。雷鸣强:网络游戏本身是科技人文进步的产物,运用把握得好是“良药”,运用把握不当就成了“毒药”,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科学、有效、有度地运用,呼唤科学、有度、有效开发运用好的教育性网络游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!当下造成孩子沉迷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吸引力不够。所以,我们一方面要解决网络游戏的问题;另一方面,要优化改造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,使之充满探究、平等、自由、互动的氛围。所以,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,既要“堵”之以理,更要“疏”之以情。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,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,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,了解孩子所需所想,给孩子更多理解与关怀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,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、有意义的活动,尊重孩子的认知,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,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。同时,还应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我、评价自我,接受现实自我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此外,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,对青少年网上心理健康进行有力的维护与引导。另外,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,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,控制有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,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。阎晓宏: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,建议推动让未成年人使用专属的移动终端,这种移动终端的内容是有限的,并由社会各界经过严格选择;使用的时间是有限制的;坚持基于自愿的原则。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在家长,未成年人专属的移动终端在教育部门和家长的支持下,基于自愿选择使用。坚持市场与公益性结合的原则,支持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以及移动终端生产商,坚持微利原则,提供服务。

张连起一个让学生沉迷的网络游戏,弊大于利;如果内容是健康、休闲的网络游戏,以及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电子竞技类游戏,利大于弊。某种程度上,网游是这个时代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一种代价。我认同适当监管,但不认同制定过细过苛的条例。监管导向不能因噎废食,如果有关准则制得过细过苛,就难以落地。如果导向是堵,将会证明是一个失败的思路。一些网游确实产生了社会问题,但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自身有过滤机制。不能认为国家一管就“有希望”,否则就无望,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,有些少年不沉迷于网游,就沉迷于其他。倪闽景: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有趣活动,学校和家庭要创造更多的体育、家庭游戏等活动,来减少孩子们对于网络游戏的需求。王欢: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网络游戏。如果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,将游戏中的知识与兴趣点正确地迁移到生活中,便可使孩子快乐地通往一扇全新知识领域的大门。从游戏到兴趣到知识再到技能的转化,便可以游戏为切入点,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多元化发展。所以,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并非百害而无一利,只要加以正确的监管与引导,就可以成为一块孩子自我教育之路上的奠基石。朱永新:近些年,不断有所谓“手机、游戏、直播、短视频毁了下一代”的说法见诸媒体,很多学校和父母也因此对孩子上网采取了完全禁止的做法,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不允许App进校园。但是,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割裂开来,将未成年人排斥在数字世界之外,这显然是与时代发展趋势相悖的做法,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。我认为孩子沉溺网络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相应的教育。因此,有必要将网络素养纳入普及性义务教育基础课程,系统规划与组织。此外,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中应当将家庭纳入其中,首先让父母懂网,懂得如何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。针对青少年儿童自控力不够等问题,我今年两会期间也提出了网络游戏分级的问题,建议从网络游戏类别、认证、时长、充值方面建立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,并由相关政府部门审核监管。游戏分级与电影分级、图书分级一样,对于青少年成长是有好处的。

原文刊登于2021年10月20日

《人民政协报》第11版教育在线周刊

版面编辑丨贺春兰 张惠娟

在原文基础有删减

编辑丨杨智嘉(见习)

审核丨毛立军

往期精选


扫二维码|关注我们

微信号|zhengxiejunnews

期待你的

分享

点赞

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